近日,潍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下发《潍坊市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作战方案(2018—2020年)》(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指出,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2020年年底前,完成供水人口在10000人或日供水1000吨以上的饮用水水源地调查评估和保护区划定工作,保护区划定后要设立明确的地理界标、明显的警示标志或宣传牌。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要求和村民应承担的保护责任纳入村规民约。加强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对供水人口在10000人或日供水1000吨以上的饮用水水源每季度监测1次。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风险排查整治,对水质不达标的水源采取水源更换、集中供水、污染治理等措施,确保农村饮水安全。
调整农业投入结构。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工程,严格控制高毒高风险农药使用,研发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等新型产品和*施药器械,逐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积极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到2020年,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在农业病虫害发生平稳的情况下,单位耕地面积农药使用量比2015年下降10%。实施有机肥增施替代工程,到2020年,商品有机肥施用量增加到44万吨。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实施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提升工程,到2020年,全市畜禽粪便处理利用率达到92%以上,污水处理利用率达到65%以上,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1%。实施农用地土壤保护与修复工程,到2020年,完成下达的轻度和中度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指标,重度污染耕地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任务,以及受污染耕地治理与修复指标。
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加大农村垃圾治理力度,到2020年,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全覆盖。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加快全市农村改厕步伐,积极鼓励改水改厕同步进行,到2020年,全部镇(街道)内300户以上自然村基本完成农村公共厕所无害化建设改造。到2020年,50%以上的村庄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其中,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县80%以上的村庄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农村新型社区基本实现污水收集处理。到2020年,确保新增完成1350个行政村的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健全农村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管护机制。
全文如下:
潍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潍坊市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作战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属各开发区管委会,市直有关部门、单位:
《潍坊市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作战方案(2018-2020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潍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9年6月17日
潍坊市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作战方案(2018—2020年)
为深入贯彻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大力推进我市农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根据《**关于印发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的通知》(环土壤〔2018〕143号)和《关于印发山东省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作战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鲁政办字〔2018〕247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制定如下方案。
一、面临的问题
我市作为农业大市,农业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农业投入品使用量大。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虽已全部配建粪污处理设施,但有的养殖场(小区)配建标准不高,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有待提高。农作物秸秆尚未做到能用尽用,禁烧工作压力较大。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制度不健全,回收率较低。农用地环境质量底数不清。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存在短板,农村河道坑塘污染亟待整治,农田灌溉退水污染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或保护范围尚未完全划定。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亟待清旧账、补短板,加快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落实在*财经委员会次会议、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及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加快调整农业投入结构,强化农业生产污染综合防治,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加大农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强化农业农村生态产品供给,推进“三生三美”融合发展,进一步增强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全面建设生态潍坊、美丽潍坊。
(二)基本原则
——保护优先、源头减量。编制实施国土空间规划,严格生态保护红线管控,统筹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优化种植、养殖生产布局、规模和结构,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从源头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问题导向、系统施治。坚持优先解决突出问题,重点开展农业投入结构调整、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统筹实施污染治理、循环利用和脱贫攻坚,系统推进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
——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根据环境质量、自然条件、经济水平和农民期盼,科学确定本地区整治目标任务,集中力量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持从实际出发,采用适用的治理技术和模式,不搞“一刀切”。
——落实责任、形成合力。强化地方责任,明确省负总责、市县落实。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调动基层组织和农民的积极性,加强统筹协调,加大投入力度,强化监督考核,建立上下联动、部门协作、权责清晰、监管有效的工作推进机制。
(三)主要目标
1.农业绿色生态发展。化肥、农药和农业用水实现减量化、规范化使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和综合利用率得到提高,规模化养殖污染防治成效显著,农用地土壤基本得到保护,构建起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农业发展新格局,农业可持续发展、绿色供给能力明显提升。
2.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全覆盖,生活污水治理梯次推进,村容村貌明显改观,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有序,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彰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阶段性成效。
3.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完成“千吨万人”以上饮用水水源地调查评估和保护区划定工作,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制度建立健全,农村饮水安全更有保障。小流域生态清洁工程取得明显成效,主要由农业面源污染造成的超标水体水质得到提升,农村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4.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工作体制机制基本形成,农业农村环境监管明显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和农村居民参与度得到提升。
三、重点任务
(一)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1.加快农村饮用水水源地调查评估和保护区划定。县级及以上地方政府要结合实际组织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和保护区划定,2020年年底前,完成供水人口在10000人或日供水1000吨以上的饮用水水源地调查评估和保护区划定工作,保护区划定后要设立明确的地理界标、明显的警示标志或宣传牌。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要求和村民应承担的保护责任纳入村规民约。(市生态环境局、市*牵头,市*按职责分工负责,各级政府负责落实,以下任务措施均需各级政府落实,不再列出)
2.加强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县级及以上地方政府组织开展监测和评估本行政区域内饮用水源、供水单位供水、用户水出水的水质等饮用水安全状况。实施从源头到水的全过程控制,落实水源地保护、工程建设、水质监测检测“三同时”制度。对供水人口在10000人或日供水1000吨以上的饮用水水源每季度监测1次。县级及以上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开饮用水安全状况信息。(市生态环境局、市*、市*按职责分工负责)
3.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风险排查整治。以供水人口在10000人或日供水1000吨以上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为重点,对可能影响水源地环境安全的化工、造纸、冶炼、制药、生活污水垃圾、畜禽养殖等风险源进行排查整治。对水质不达标的水源采取水源更换、集中供水、污染治理等措施,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市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调整农业投入结构
1.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工程。严格控制高毒高风险农药使用,研发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等新型产品和*施药器械,做好高毒农药替代工作,逐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严格执行农药质量标准,全面落实农药经营许可制度和限制使用农药(含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制度,杜绝生产、经营和使用公布的禁用农药,加强农民用药技术指导。探索建立农业生产环境监测预警系统,构建现代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大力推广施药和科学用药技术,减少盲目用药、乱用药、滥用药。因地制宜推广自动化、智能化大中型施药机械和固定翼飞机、直升机、无人机等现代植保机械,提高喷洒农药对靶标物的性,提高农药利用率。积极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提高农民科学用药意识和技能。以花生、蔬菜、果树等经济作物为重点,运用理化诱控、生物防治、生态调控、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措施,集成推广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模式。以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重点,鼓励开展整建制统防统治服务作业,提高科学用药、用药水平。加快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统配统施、统防统治等服务。大力推进果菜茶病虫全程绿色防控示范县建设,发挥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示范作用,带动绿色技术更大范围应用。到2020年,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在农业病虫害发生平稳的情况下,单位耕地面积农药使用量比2015年下降10%,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0%以上,主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0%以上。(市农业农村局牵头)
2.实施化肥减量增效工程。严格执行化肥质量标准,研发推广缓控释肥料、生物肥料等新型产品和*施肥机械。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提高农民科学施肥意识和技能。全面实施耕地质量监测,实现小麦、玉米、蔬菜、果树等各种作物全覆盖。提高施肥的性,提高化肥利用率。以设施蔬菜栽培集中区域为重点,加快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通过配套建设滴灌设施,将施肥和灌溉同步进行、一体化管理,提升节水节肥水平。到2020年,化肥利用率达到40%以上,水肥一体化应用面积增加到70万亩,单位耕地面积化肥使用量较2015年下降6%。(市农业农村局牵头)
3.实施有机肥增施替代工程。集成推广化肥机械深施、种肥同播、水肥一体等绿色技术和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将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列为肥料使用与农产品质量安全行业关键技术培训重点内容。将增施有机肥列入化肥减量增效、耕地质量提升等相关项目建设内容,扩大项目示范带动能力。大力推进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县建设,实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项目。提高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水平。到2020年,商品有机肥施用量增加到44万吨。(市农业农村局牵头)
4.推进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发展节水农业,加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和节水改造,选育抗旱节水品种,发展旱作农业,推广水肥一体化等节水技术。在黄淮海等区域推进规模化节水灌溉。到2020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农业灌溉用水量达到下达的目标要求,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64以上,有效减少农田退水对水体的污染。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创建,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市*、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和*牵头)